朗逸压倒明锐,“简单”压倒“复杂
去年北京车展朗逸露脸的时候,就有明锐的经销商们感觉不爽,抱怨上海大众自制窝里斗。上海大众有关人士还出面解释,说明锐和朗逸的定位不同,只会是差异化竞争。这显然是睁着眼说瞎话。二车的级别一样,定价接近,要说不是对手,鬼才信。
这个朗逸头顶大众的标,在品牌上压明锐一头;外观内饰更是专为国人设计,空间宽大,十分讨巧;定价低出明锐万把块,“性价比;优势一眼可见。在它一出生,敏感的明锐经销商们就本能地嗅到它的威胁,担心朗逸会挤压明锐的生存空间,现在看来,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朗逸现在的月销量差不多是明锐的双倍,这里边不好说有多少是从明锐嘴在抢的食,但如果没有朗逸,明锐月销过万简直是一定的。
很多客户在面对明锐和朗逸时会纠结一番,因为这两个东东同为上海大众出品,个头和价位也差不多,要是对“德国品质;感兴趣,难免会在二者之前做道选择题。从销量看,答案是朗逸的客户多出太多了。
不知道大众面对此情此景作何感想?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二者的份量显然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说到“德国品质;,具体说是“大众品质;,在A级车中,大众最愿意提到的是速腾而不会是捷达,尽管捷达的销量也是速腾的两倍。作为速腾的兄弟,明锐比速腾稍逊风骚,但从整车品质上来讲,灭灭朗逸还是小case。但遗憾的是,要在中国车市混,最要紧的不是品质,所以朗逸的风头大大压过了明锐。
大众曾经很避讳朗逸(还有那个朗逸换壳版新宝来)出身的平台,而是大谈模块化研发。但偏偏大家对平台很感兴趣,总有好事者探索发现,于是朗逸渐渐露出了本相:它大众对上一代A级车平台PQ34的挖潜再利用,技术底子就是PQ34,开发朗逸最重要的工作不在汽车技术而在于造型设计。
这个PQ34平台底子并不弱,老宝来的品质也是有口皆碑。但毕竟有了换代的PQ35,有了速腾和明锐,这时候再提PQ34,总归不是件露脸的事。于是大众在朗逸上市时避而不谈平台,而提出个似是而非的“模块化研发;的概念——一部车可以分成几个模块不假,但似乎平台是个更重要的基础性概念。
在“模块化研发;的旗帜下,朗逸确实用了点新东东,比如ABS的版本比较新,比如制动盘居然使用了陶瓷材料,再比如轮胎大方地使用了米其林(最近有消息说,朗逸的轮胎已经开始米胎与韩太混装,客户碰上哪个全靠运气了)。新车研发的费用会分摊到每辆车上(对于家大业大的上海大众来说,这不会是个小数,君不见一汽大众对捷达拉个皮就要干掉几个亿?),而新技术的使用也会提高整车制造的成本,但朗逸却神奇地做到了比宝来的售价还低出不少(不要跟大大缩水版宝来经典比)。
成本是怎样控制下来了?上海大众的POLO靠外表增配内在缩水的办法,把一个“复杂;的小车搞得越来越简单,从而大幅拉低售价,成为一款该级别市场表现强悍的明星小车。朗逸与宝来相比,是不是也有化复杂为简单的问题,又是一个探索发现的好题目。
再看明锐,明锐是上海大众引入斯柯达品牌后造的第一款车,为了创牌子,想必也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明锐与速腾一样出自大众最先进的A级车平台PQ35,并且都是合资大厂出品,照理说会给买家足够的信心。据行家说,这两款车各方面都旗鼓相当,只是明锐在高级装备(比如ESP) 、极限操控等方面稍逊一筹。但以1.6手动为例,明锐要比速腾便宜一万多,而且装备的发动机比速腾的还要先进一些,还是比较划算的。
但明锐自从上市后一直表现平平,尤其是在朗逸月销迅速破万的映衬下,更显得郁郁不得志。明锐车头上的斯柯达品牌,相比VW来说确实要弱一些,但上市两年多,品牌背后的故事,人们该知道的基本都知道了,而且明锐屁屁后一直醒目地标着“上海大众;,即使人们不把斯柯达等同于大众,也不至于把它看扁了吧。
明锐的起步价比朗逸高出万把块,但这可是PQ35平台出品的东东,品质上与朗逸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拿这个价钱跟速腾比一下,应该说还是比较厚道的。
明锐在与朗逸的PK中落了下风,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品牌,可能是造型设计,可能是定价,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朗逸是一款彻底中国化的德系车,它扬长避短投其所好巧言令色对症下药,集大众二十多年中国经验之大成,实为大众征战中国车市之利器、力压日韩对手之法宝。
这个法宝的秘密在于五字箴言:简单的大车。大众一向以为自己的技术过剩,而中国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往往不是由“复杂;的技术带来的品质。的确,大众带来的新车往往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因为它们有个希望:虽然“慢热;,总会有热的一天。有一天,大众顿悟了,不想再忍受“慢热;的煎熬,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双隐形的翅膀:“简单;和“大;。
“简单;可以带来成本和售价的优势,“大;可以让买家更有面子。朗逸是大众插上隐形翅膀的第一款车,果然一飞冲天,只是不知道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明锐心头是什么滋味。要论品质,明锐完全可以不把朗逸放在眼里;要论性价比,明锐也绝不输于朗逸;但要论市场表现,明锐能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吗?
朗逸压倒明锐,是“简单;对“复杂;的胜利。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车市自有其肤浅的一面呢?
杂感:
这些年,一些合资车企学乖了,他们不再执着地追求汽车的品质,而是竟相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的中国式造车法为能事。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看得见的地方上档次上水平,看不见的地方下狠手大缩水。当然,厂商是为了做生意,“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送的;,但明摆着中国私车消费起步时间短,真正懂车的老百姓少,你一味迎合,是不是有低俗化的倾向呢?我有关部门正联合整治低俗之风,近期目标是互联网,据说下一阶段就是汽车业。(泛泛而谈,并非特指某企业,切勿对号入座!)
http://www.dahu123.com/source/plugin/jishigou_dzx/images/favicon.ico 该帖已经同步到泗洪微博 火柴棍的微博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只需要一句话底盘说明一切 四连杆独立悬架压倒式 扭力梁
http://www.dahu123.com/source/plugin/jishigou_dzx/images/favicon.ico 该帖已经同步到泗洪微博 Mansory.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