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张墩徐王墓在泗洪县陈圩乡,呈漫坡状隆起,高出地面约5~7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博物院曾几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确定此墓为商周时期墓葬。
古徐国始建于大禹治水后,历经夏、商、周,至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共历44代君王,存世1649年。公元前963年,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战死,徐偃王次子宗在下邳梁王城立国,历100多年。其余1500余年,古徐国国都均为半城。44代徐君,除了在郯城、梁王城等考古所见的徐君墓,大部分徐君墓均葬在半城周围。有确凿证据的有挂剑台的墓主徐王义楚墓。那么,张墩徐君墓主到底是谁呢?从典籍资料、墓葬制度和出土文物分析,其墓主应为徐偃王。理由有三:
其一,典籍资料明确记载徐偃王战死并埋在泗州地界。《竹书记年》记载:周穆王六年(前971),徐偃王来京朝见周穆王,周穆王封徐偃王诞为“伯”爵。十三年春,穆王率师西征。同年秋,徐国军队侵犯到了洛水。十四年,周穆王率领楚王及楚国军队,讨伐并攻破徐国。《都城记》记载:“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淮南子》卷十三《汜论》云:“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然而身死国亡,子孙无类。”《太平御览记》记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更遣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赴之者万数,因名其所依山曰‘徐山’即此地也。”《泗虹合志》对此的记述则更加明确:“徐偃王墓按《通志》墓在泗州,耕者常于其旁得古器。”
以上文献可以证明,徐偃王战死并且葬在泗州地界。
其二,墓葬规制符合当时特定的背景。从古代的丧葬制度看,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或包括夫人、宗族成员在内)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何为“公墓”?东汉郑玄认为,“公墓”就是国君(或包括亲族)的墓地。这种公墓制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代国君集中埋葬于同一墓地,我们称其为“集中公墓制”。集中公墓制发达于周代,其源头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规划严整,并画成图样,按照宗法关系区分尊卑次序,排定墓地,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把以下各代依一昭一穆、左昭右穆的次序轮流排列。贾疏认为,“若出封畿外为诸侯者,因彼国葬而为造茔之主。”这也就是说,尽管《周礼春官》指的是周王室的公墓,但诸侯封国的公墓也以此为模式。诸侯封国公墓是诸侯国贵族的族墓,入葬公墓的主要是国君、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包括家族成员。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国君葬在墓地的最前方,卿大夫、士依次向后排列。这说明西周丧葬礼俗已趋向系统化、程序化,各种丧葬制度已初步成熟。促使西周丧葬礼俗趋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西周时代慎终追远孝道观的成熟。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中受到特别重视的一种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把养生送终等量齐观,重视送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养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西周时代慎终追远孝道观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古代丧葬习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徐偃王是徐国最有影响的国君。如是正常死亡,他必然要进入集中公墓,并且要享受“左昭右穆”的待遇。然而,他是西周王室的叛逆者。周穆王和徐偃王之战,结果是徐偃王“身死国亡,子孙无类”,“其子北徙彭城”。徐偃王在仓促之间赴国难而死,没有条件按墓葬制度下葬。张墩离徐国国都十余里,按古之土葬模式,确是风水宝地。
其三,出土文物与志书记述相吻合。《淮阴市志》记述,张墩徐王墓南高北低,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0~1.50米。曾出土过小刀镞等小件铜器,主要遗物为红砂陶鬲、灰陶豆、罍及鹿角、丽蚌等。光绪十四年《泗虹合志》记载:“徐偃王墓按《通志》墓在泗州,耕者常于其旁得古器。”
商周时代,陶器的品种和石器时代一样,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占主要地位,但灰陶和几何印文陶也占相当比重。器形以鬲、鼎为主,也有钵、盆、壶等盛贮器皿。大件夹砂红陶仍用手制,保留着简单粗糙的纹样。西周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印纹硬陶是在印纹软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张墩徐王墓出土的文物主要是西周时的独特产品“印纹硬陶”。这和春秋时的墓葬品不同,春秋时的墓葬多以青铜器、玉器、原始青瓷器(由陶向瓷转变)、绿松石等为主。
当地农人讲,三四十年前徐王墓高出地面5-7米,近几十年来被人拉土盖房及填沟垫地,已平地削去1-2米,仍可看出高出地面4—6米。虽经近3000年风雨冲击盘剥,现1万平方米内仍然遍布西周硬陶片,和光绪十四年《泗虹合志》记载“耕者常于其旁得古器”的说法吻合。
综上所述,张墩徐王墓为商周墓葬遗址,发掘的文物多为西周代表文物“印纹硬陶”。《竹书记年》等典籍资料记述徐偃王在与周穆王的战争中战死并埋在泗州地界。张墩徐王墓不符合“左昭右穆”墓葬制度,其墓主不属于正常死亡。在44代徐国国君中,符合这些条件的唯有徐偃王一人。所以,张墩徐王墓是徐偃王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