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让孩子自己选择 罗曼斯琴行 推荐学习材料 琴童父母经常面对一长串的问题而不知所措。例如学琴前:“要不要学琴?”“民乐还是西洋乐?”“学习哪种乐器好?”“钢琴还是小提琴?”;学琴后,“是去老师家,还是请老师上门教学?”“请什么水平的老师?”;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换不换老师?”“参加不参加比赛?”“参不参加乐团?”“考不考级?”“走不走专业?”等等。 这些问题很难给出通用的答案。我陪伴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也多次面对。有时我听从了老师和周围人的建议,更多的时候,我自己设定了选项,把相关信息,包括不同选择的各种利弊,尽量客观中立、不带个人偏见地告诉孩子,和他交谈,最后由孩子自己作出决定。这样,即使孩子的决定受到了我的影响,他还是认为是自己单独作出了决定。无论怎样,“自己做决定”的假象对孩子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和系鞋带这样的小事情类似,“做决定”也需要从小学习。至于一些小事,我相信孩子的直觉和判断,放手让他自己去决定,即使心里知道他可能会犯错,他或许将从“错误老师”那里学到更多。 尊重孩子的选择 让孩子选择,基于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原则。它是很多教育家提出过的,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简单说,儿童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必须具有知情权,一定程度上,要参与决策。孩子只有被尊重,才会积极主动、活力四射地去学习。 会有父母疑惑:“孩子那么小,能自己决定吗?如果孩子选错了怎么办?” 让孩子选择,不在于选择的结果,而在于过程。何况很多选择,本身也无所谓对错,结果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甚至有些错误,也会带来益处,所谓塞翁失马。例如,“学民乐还是西洋乐”就不构成一个大问题,都是音乐,只要孩子喜欢,并无高低雅俗之分。 音乐,原本是令人享受的事物,假使安排不当,有可能变成折磨,还不如耐心地观察、引导和等待,等到孩子学习音乐的内在欲望萌发的时候,家长再施援手。 如果一味地把成年人的意愿、偏好、观点等强加给孩子,将产生一个严重的负面结果:孩子将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没有了兴趣,一切都是空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们一般都知道这条原则,但是在眼前巨大的短期效果的诱惑前面,部分家长就忘了它。此外,包办代替的长期的也是隐形的一个恶果是:孩子难以形成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学习效果极其显著。 让孩子选择,传达的是:“我相信你。你能行。你是具有理性的。”尊重必须伴随信任,他们是双胞胎。 学乐器,选了就别后悔 孩子一旦明确表示想学习器乐,家长所要做的,不是马上去买乐器,找老师。而是相反——延迟给孩子购买乐器,请他再考虑考虑自己的决定。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很支持你学习乐器。但是你要想好了,学习乐器很艰苦,和学画画,学舞蹈不同,你每天、几乎365天都要坚持练习。你真的想好了吗?一旦选择了,你就不能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等你想好了就告诉我。一旦你决定了,我将尽我的一切可能支持你!”这样的语言,将提前帮助孩子——在他们面对每日大量的练习犹豫不决的时候。 父母和孩子要达成“口头协议”——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你选了学习这样乐器,你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坚持学习下去。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可以重申约定——作为鼓励和鞭策。 假使某一天,因为各种原因,学琴路上的孩子懈怠了,家长可以这样“义正言辞”地说:“咱们当年可是说好的。当年可是你自己选的这样乐器,是你自己要学习的。你可不能随随便便开始,随随便便中断。请你回想一下当时你是多么的渴望学习这件乐器,为此你哀求了我多少次?怎么就因为这一点小小挫折就放弃了呢?如果我今天和你说好一件事情,过些天就不认账,你会怎么想?”此时,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主动权在父母手里。 相反,如果当初学琴的决定,是我们父母代替孩子做出的,迟早有一天孩子会说出类似下面的句子:“这不是我选的,我不想学了。”甚至:“你要学,你去学吧。反正我是不学了。”那简直能把你气冒烟,或者把你气到房顶上去。 我过去经常这样对吴韵喆说:“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权利。学或不学,学多少,练多少,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你知道不同的选择的不同结果是什么,就好。” 让孩子选择,符合一个心理学原理: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坚信音乐教育的长期获益,一旦开始,就要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一路走下去。 让孩子选择,家长先做功课 让孩子自己选,必须由家长完成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设定有限的备选项。 我们夫妇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小提琴的路也很长。吴韵喆出生后我们把他置于各种有音乐的环境中,可以算做音乐启蒙。4岁那年,他接触了一小段时间钢琴,新鲜感刚过,就不再练习。于是我们夫妇没有和孩子商量,把租来的钢琴退了。当天,吴韵喆从幼儿园回到家里,看到原来放钢琴的地方空空如也,瞪大了眼睛:“妈妈,我的钢琴呢?”“很抱歉,爸爸妈妈把它退回去了,因为你几天都没有练了。”虽然我们也为此内疚,却也向幼小的孩子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如果不坚持练习,随时都可能失去心爱的乐器玩具。” 怎样让孩子喜爱乐器?我们为何会珍视某些物品?因为它们属于我们吗?不,人们常常珍惜那些随时会失去的东西。在孩子看来,音乐是一件会出声音的“大玩具”。如果可能,可以让孩子知道他随时都可能会失去它——如果他不能够坚持练习的话。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坚决一点,不给孩子商量的余地。 此后两年,我们经常问他:“要不要学一样乐器?要不,我们重新开始学习钢琴吧?这一次我们好好学,给你买一架你自己的钢琴?”有了上次的不愉快经历,他都是摇头。但是我们耐心等待,直到韵喆6岁,才引导他进入了小提琴的轨道。 让孩子自己选择,主动权仍然在家长的手里,而不是把难题抛给孩子,听凭孩子随意决断,完全放弃家长的责任。那样是溺爱和放纵,而不是尊重和信任。 让孩子选择,对于低龄孩子,有时候只是给孩子选择的决定权,选项的设置由父母来完成。例如“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孩子必须在两个选项中选。假使孩子两个都不选,那么家长必须内心坚决、语气坚定地告诉他:“必须学一样。因为音乐是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语 倾听孩子的内心需要,让孩子参与决策,事情往往就变得简单多了。真的爱孩子,就是尊重和信任他,把原本就属于他的选择权小心谨慎地放在他的手上。音乐长路上,琴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自己选”,借此培养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意识,这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理性和健全人格的漫长过程的一部分。总而总之,孩子在涉及到自己的事情中需要知情权和参与感,这需要一个“讲道理”的家庭文化,它必然是长期不懈的家庭建设的结果。 后记: 小时候多接触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喜欢哪个让孩子自己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