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发表于 2014-3-21 12: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大概是因为有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谈到学琴,很多家长马上会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学琴兴趣?”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我认为,兴趣来源于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对各种事物的普遍的好奇,是家长从婴幼儿时期培养的,如果具备,等到儿童开始学琴,他们能很快或逐渐发展出对包括学琴在内的几乎所有音乐活动的兴趣。所以,在此意义上说,兴趣不可能无中生有,也无法培养,只能被保护和被帮助。

有的家长问这个问题时,可能已经稍晚,他们在学琴之初可能没有充分地引导孩子,孩子不是带着兴趣进入学琴的。

一、激发兴趣欲扬先抑

兴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生,发展和保持。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三分钟热度”,兴趣产生快,消失更快。如果任由他们对乐器的热情燃烧,很快就会烧尽,那样就不会有第二、三个阶段了。所以有必要采取先抑后扬的办法,在学琴初期适度地“压制”兴趣。

一个办法是限制和琴的接触时间。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少练一点儿,以后你每天都要练习呢。”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做个够,他下次的兴致就淡了。从玩玩具到练琴都是这样。学琴初期,每次练到火候差不多——“意犹未尽”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收琴了。一首较难的曲子,我们可以假装不让孩子接触:“这很难,明年(或下个月)才能练。现在还不到时候呢。你真的要现在就练——抢在时间的前面啊?” 对于低龄琴童,一个办法是告诉乐器的所有权不属于他: “只有你以后好好练习,琴才属于你,否则爸爸妈妈会把琴还回去哦”。同时用购买新乐器的计划鼓励孩子:“如果你练得好,还可以得到更好的琴,声音更好听。”

这样“压抑兴趣”,只要不是家长逼迫下的学琴,就可能培养出更喜欢挑战的孩子。

二、示范效应,家长要表现出兴趣

家长的适度参与对儿童的兴趣保持至关重要,这也是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提倡的。从心理学角度说,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没萌发,他们本能地把“我”和父母连接起来,甚至把自己和父母当作一体。这时,如果家长表现出对某个事物的兴趣,幼儿就会跟进。我观察到,很多喜欢音乐的家长不善于自我表达。在孩子面前,我们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明确地表达我们对音乐的喜爱,不必含蓄。就算不懂音乐,听到孩子的练习,家长也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以激励孩子。例如:“你演奏得真好,我没有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就拉得这么好了。”“我也想学了。”“虽然我不会演奏,但我一看到你用心练琴,我就很激动。”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大脑会被“说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说很多遍“我喜欢某某事物”,他就会真的喜欢它。根据这种原理,家长和孩子是可以越来越喜欢学琴的——自我说服的效果不能小看。

三、激发兴趣的秘密是借助儿童的想象力

很少有人能为很久之后的获益而每日努力。“好好练琴,小升初或中考能加分儿。” 这是在把音乐和无关的东西硬扯在一起;“好好练琴,你18岁参加高考的时候成绩会比同龄人高很多。”想这样去说服儿童,几乎不会有任何效果,功利心不会带来兴趣。

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因此,激发他们兴趣的秘密是借助他们的想象力。例如:为了让孩子练琴更有动力,可以安排适当的在亲友面前的表演机会这样激励:“下个月你在爷爷奶奶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上表演,他们两个老人一起看你拉琴,会多高兴啊。他们一定会夸奖你是‘不怕苦的孩子’、‘音乐小天使’!”

写作本文时吴韵喆告诉我:他小时候刚学琴,练琴的间歇躺在床上休息时,父亲对他说:“想象一下,你十几年后就这样躺在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草坪上。”有趣的是若干年后,躺在梅纽因学校的草地上,吴韵喆突然意识到朱丽亚音乐学院既没有校园,更没有草坪。但是父亲犹在耳边的这句话领着他一路向前。

挑战欲能给孩子更多的期待,以及战胜困难得到的成就感。每当孩子告诉我们某支曲子“很好玩儿”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告诉他:“将来有比这更好玩儿的,要好玩儿很多倍呢,你想不想学?”得到孩子的肯定答复后,家长应该把可能出现的困难也告诉孩子:“每枝玫瑰都有刺儿,每一个好玩儿后面,都有至少一个困难。你怕不怕?” “你不会因为害怕就不学了吧?”

四、兴趣来源于家庭音乐氛围

培养兴趣的重要一环是营造家庭音乐氛围。生活里理应充满音乐,如果大人不能参与演奏,就尽可能唱歌;不会唱歌,就要坚持给孩子播放音乐。我们还要给孩子制造适当的、具有长远规划性质的表演机会,并在孩子练琴时说类似以下的话:“很好,你演奏的水平越来越高,我相信以后每年春节都可以听到你为我们家人准备的特别曲目了。”

坚持播放音乐需要好的音乐播放设备,这对孩子音乐兴趣培养的影响作用巨大,但很遗憾,有的家长对此缺少充分的意识。我觉得,越是儿童的事儿越不能随便,对待他们的耳朵更是如此。我们应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选择高宝真的音响设备,一是因为不失真的音效有助于培养音准判断,并提高孩子的演奏能力;二是因为高品质的播放设备提供了大量音乐细节,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古典乐的美。播放的效果,如果能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自是最好不过。

营造家庭音乐氛围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使孩子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开始上升到理性,从“好玩儿”到“好美”。“好玩儿”相对短暂,只是有一点儿好奇,任何吸引眼球的事物都可以称作“好玩儿”,但学琴和许多学习活动类似,到了某个阶段一定是深刻严肃的,持续的审美追求才可能把我们真的带入音乐的圣境。

结语:

“没兴趣了”经常是懒惰、逃避和放弃的借口。我观察到个别家长给孩子学琴提供的直接支持和帮助非常少,营造音乐学习氛围方面缺少作为,却说“孩子没兴趣”,以此自我开脱。很快,他的孩子真没了兴趣并放弃了学琴。

任何“没兴趣”的话头儿,在家庭里都应被当作香烟头儿,在第一时间里掐灭。如果到了“孩子没有兴趣”的阶段,家长就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参与的太多或太少;我们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因为“没兴趣”经常是孩子从周围环境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或受到太多干扰。

“没兴趣”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暗含了某件事情可有可无。如果认为音乐是有价值的必需品,就会找到各种培养兴趣的手段;反之,即使短时间内有了兴趣也会丢掉。学琴有终生的丰厚回报,已被大量的科研所证明。这些益处涉及心智发展的各个方面,但需要长期坚持学琴、快乐学琴才能获得。假使家长和孩子学琴之初带着过重的功利心,企图获得快速回报,就很难保持学琴的兴趣,很难最终获得那些益处。希望随着孩子学琴,我们家长更喜爱音乐,对音乐教育的益处的理性认识更深入,对回报的期待更耐心,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和维持兴趣

全部评论1
淘淘 发表于 2014-3-21 1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的很不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大泗洪 ( 苏ICP备2023057549号-1|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

GMT+8, 2025-4-20 21:16 , Processed in 0.1850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