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发表于 2016-12-6 1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女儿的同学很多都配了近视理疗镜,比如OK镜、国华近视理疗镜、e点零理疗镜、小帮手理疗镜、中子镜、易视康、阳光学子等,请问这种眼镜真的能治疗或控制近视的发展吗。

中子镜和渐进多焦点眼镜,这两种镜片在性能和用途上是不同的。渐进多焦点戴起来眼睛很舒服,特别是高度近视,看远看近都很清晰且舒服。尤其是老年人,患有远视或近视的老年人带这种眼镜,即可看远又可看近。中子镜主要是用来控制学生近视度数增长的,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两者一比较,你就知道该用那种了。



渐进多焦点镜片是一种上方用于看远,下方用于看近,上下度数不同的镜片。从镜片上方固定的远用度数到镜片下方固定的近用度数不是突然改变的,而是在两者之间通过屈光力循序渐进的变化而逐渐过渡的,与普通的双光或三光镜片相比,有如下优点。
201504300310566382.png
1、镜片外观上如同单光镜片,看不到度数变化的分界线。不仅外表美观,更重要的是其保护了佩戴者的年龄隐私,不必顾虑因戴镜而将年龄秘密泄露出去。
2、由于镜片度数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不会产生像跳。配戴舒适,容易适应。因此很容易被接受。
3、因度数是渐变的,对调节作用的替代也根据视近距离的缩短而循序渐进增加的,没有调节的波动,不易引起视觉疲劳。
4、在视觉范围的各个距离都可获得清晰的视力。一副眼镜同时满足了远用、近用和中间各个距离的使用。尤其是为教师、医生、音乐工作者、计算机操作人员带来了福音,因为这些人不仅需要看清远近物体,大多数时间还要能看清如黑板、琴谱、电脑屏幕等中间距离的物体。这是除渐进多焦点镜片以外的镜片做不到的。
5、目前内外眼科专家一致推崇的:“青少年读书写字时配戴低度凸透镜用以减少近用调节,从而缓解或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这赋予渐进多焦点镜片以新的意义和使命 。生理学发现,过渡使用眼球调节功能,能形成“调节痉挛”即假性近视,继续发展能产生纵向眼轴拉长的结果,诱发“真性近视”即轴性近视。渐进镜片外置光度可以人为的加入渐进光度,看远用上方深度数,看近用下方浅度数,使得眼球放松过度调节。不断变化的镜片光度,替换了原应启用的“调节力”,阻断了调节--眼轴拉长的恶性循环,使眼球不易疲劳,减缓了近视的发展。

全部评论2
快乐眼泪 发表于 2016-12-6 15: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贝茨疗法,不能帮你改善近视
改善视力、摆脱眼镜,这是很多近视人士的共同心愿,在市场上,宣称能够恢复视力的产品和训练方法也总是层出不穷。在这些“疗法”当中,通过转眼睛、变焦点等方法“锻炼眼肌”、“摘掉眼镜”的自然疗法似乎格外受人青睐,网络也常可以看到《xx天轻松改善视力》的锻炼教程。
这种近视治疗法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年前,眼科医生威廉·贝茨(William H. Bates)就写下《摘掉眼镜完美视力》,创立了这套“锻炼眼睛改善视力”的自然疗法。然而,贝茨疗法的理论与现代眼科学和视光学理论相矛盾,它的效果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在贝茨提出这种疗法之初,他就受到了很多眼科同行的批评,现在美国视光学协会和美国眼科学协会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疗法”统统没有科学证据,它所发挥的只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那么,贝茨的理论到底哪里不科学?眼部锻炼的疗法为什么不能真正帮助人们改善视力呢?
贝茨理论:南辕北辙的“眼外肌放松”贝茨认为,眼球通过改变形状来聚焦,眼外肌紧绷(strained)是屈光不正的原因,因此放松眼外肌肉可以提高视力。于是,他创造了一系列的眼部训练方法,包括捂眼、闭眼照太阳或灯光、转动眼球、摇摆法、看多种彩色等等。
然而,他的近视理论和人眼的运作机制其实根本就不相符。
事实上,人类眼外肌的作用只是改变眼球方向,负责眼球聚焦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肌肉——眼球内的睫状肌。睫状肌藏在虹膜的后方,它是一个环形的肌肉,身上有无数根小绳子(悬韧带)“拉住”晶状体赤道部。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晶状体性质,让它变胖或者变扁,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晶状体的屈光力。很多同学都经历过散瞳验光,点一滴散瞳的眼药水(有效成分为托比卡胺),睫状肌被麻痹无法收缩,眼睛不能聚焦,看东西就变得模糊了。但在这个时候,眼外肌并不受影响,眼球还是可以自由地转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睫状肌才是真正控制眼球调焦的肌肉。
B-BnlN5kNBhwDJIYuFaUoWfDpTkqpfm8Q4CyjiX4BrVsAQAAEAEAAEpQ.jpg 睫状肌上无数根悬韧带附着在晶状体的赤道部
另外一方面,眼球改变形状对眼睛调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调节的过程中,睫状肌收缩,使脉络膜向前向内,巩膜的周长因此减少,眼轴变长。眼轴长度变化对整体屈光力影响很小,它的屈光度大概只有−0.036D(注:屈光度D为焦距的倒数,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m-1),而晶状体屈光力为16-19D。如果真要把眼球屈光力全部寄托在眼轴变化上,那么随着眼球大幅度拉长,视网膜会脱离下来,我们干脆就看不见了。
4QmSiuhB1hF5krxTorGfUnPGw8LP3y9ELcFC7WQf_x_bAQAA3wAAAEpQ.jpg 当眼球聚焦于远处物体,睫状体松弛,晶状体变得扁平,而聚焦于近处物体,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则变得胖胖的。
现在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以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过少才是儿童近视的原因。那么,近视的眼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睫状肌厚度增加、睫状突位置靠后和巩膜纤维变薄,这些病理改变并不能靠自然疗法来逆转。除了近视度数无法降低,散光度数也无法通过锻炼眼球运动来降低。散光往往与近视并存,存在散光时,看近看远都模糊。验光配镜时,验光师会告诉您近视度数和散光度数,而这个散光度数是由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决定。
由此可见,把近视归因于眼外肌疲劳和眼球形状变化都是不靠谱的,闭眼转眼珠、来回移动视线之类运动眼外肌的方法,也无法对调整眼球焦距的睫状肌产生什么影响。最终,解决屈光不正问题,还是需要镜框眼镜、激光手术、OK镜、眼内人工晶体植入等真正科学的治疗方法。相信现代眼科学,而不是自然疗法。
戴眼镜会损害视力吗?除了放松眼外肌的理论,贝茨还固执地认为长期戴眼镜会让视力下降,为此甚至经常在诊室里砸碎患者的眼镜。时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总戴眼镜会让近视加重。而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矫正不当会才加速近视进展。对于孩子,屈光矫正到最佳甚至是强制性的。
需要警惕的是,“戴眼镜损害视力”这种说法还可能带来更多危害。如果近视人群因此坚持不戴眼镜,开车时就会把自己和行人置于危险当中。对于儿童,不矫正的近视还可导致弱视。
阳光疗法:眼睛很受伤在贝茨的近视疗法中,还有一种更加极端的方法——让眼睛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之下。贝茨坚信阳光暴露可以使眼睛受益,他甚至声称“视力正常的人可以直视太阳或人造强光源,不会引起损伤或不适”[1]。这种观点也极其荒谬。
dMzx5YVOtb8tl0kulUyskdqYv_eqp8cqe0CpO4upbGrfAAAAPgEAAEpQ.jpg 贝茨《摘掉眼镜完美视力》一书中关于晒太阳的示意图,一个凸透镜把太阳光聚焦到患者的眼睛上。我们可以看见这位可怜的患者在忍受着痛苦,他的眼球在向下躲避太阳光,这是我们人类的本能。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除了皮肤晒伤,还会增加多种眼科疾病的患病风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翼状胬肉、老年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都与此有关。在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中,UVA占了95%,它不仅会晒黑皮肤、造成光老化,也可加速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的进展。UVB虽然比例小,但能量大,如果过多接触,也可引起角膜损伤,造成电光性眼炎。而直视强烈的阳光,就等于强迫眼球吸收这些高能量的光线。
所以,晒太阳提高视力是不可行的,相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还要戴太阳镜保护眼睛。
“有效”的假象尽管理论站不住脚,实际效果也缺乏证据支持,但仍有不少患者在体验了贝茨疗法之后感受到了暂时的“视力变好”,这种情况其实是泪膜带来的假象。
TcojBC6_0055tjnIEbPTNmWEUHbd5Jg1XBMRgvKW8D3dAQAA-QAAAEpQ.jpg 角膜表面的泪膜,由外而内的三层:脂质层、水样层、粘蛋白层
角膜表面有很薄的泪液,大约6-10微米,叫泪膜。每次眨眼睛,都是涂泪膜的过程。泪膜必不可少,除了保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改善角膜的屈光力。角膜表面是不光滑的,泪膜则能够帮助填充这些凹凸不平,使角膜变得光滑。大家一定深有体会,哭的时候,泪眼朦胧、看不清楚。而长时间盯着电脑看、眨眼次数减少时,泪膜蒸发,又会视物模糊。这时候多眨几次眼睛,视野就能变得清晰一些。
贝茨方法中的掌心捂住眼睛其实是一种干热敷,可以让睑板腺腺管里的油脂变得松软,易于排出,补充泪膜中的油脂层,减少泪液挥发。而且另一种闭目转动眼球的“疗法”,其实也是在帮助均匀涂抹泪液。
然而,补充泪膜对治疗近视并没有真正实质性的作用,如果需要滋润眼睛,滴一滴人工泪液也会比贝茨的方法更加快速有效。
时至今日,贝茨老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他在眼科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止血的创举对眼科学界有很大贡献,然而在治疗近视方面,他的理论和疗法都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我们还是让“贝茨疗法”沉睡在故纸堆里吧。(编辑:窗敲雨)






还会继续 发表于 2016-12-7 03: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大泗洪 ( 苏ICP备2023057549号-1|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

GMT+8, 2024-11-22 02:09 , Processed in 0.1315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