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赛季的英超联赛,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一种战术变化趋势:一种可以称为全员死守(all-out defence)战术正在被广泛使用。在“big6”对阵中下游球队的比赛里,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战术——弱旅几乎把全部重心都放在本方半场之内,甘愿忍受超低控球率的羞辱,让一场正式比赛看起来就像是半场攻防训练课一样。
上个月结束的那场纽卡斯尔与曼城的比赛,就堪称一个典型案例。在天空体育担任转播嘉宾的卡拉格,愤怒地将这场比赛称为“一个笑话”。但不少纽卡球迷则指出,外界在赛后大肆奚落他们的做法实在有失公允——毕竟对于本赛季经常看球的球迷而言,这种比赛方式早就出现过不少次了,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外界根本没有必要单拿这一场比赛来批评纽卡。
纽卡斯尔主场对阵曼城的比赛,好似蓝月亮的半场攻防演练
那场比赛里,主队纽卡斯尔只握有22%的控球率,客队曼城的控球率高达78%。事实上,在英超控球率最悬殊比赛的榜单中,该场比赛也只能排在历史第8位——排名榜首的比赛也出现在本赛季,发生于11月份哈德斯菲尔德与曼城的比赛里,曼城这场握有79.5%的控球率)。根据Opta提供的数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本赛季英超联赛中,一方取得至少70%控球率的场次总共有38场;而一方控球率至少75%的场次也有15场之多。这场纽卡斯尔0-1负于曼城的比赛,也只不过是这38场(或15场)中的一场而已。
很显然,这些比赛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偶然现象。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为何短时间内冒出了这么多“没有追求”的队伍?这是中下游球队面对压力时的自然反应,还是一种全新的战术打法?这种全员死守的战术究竟有没有积极之处?让我们试着从这些一边倒的比赛中找到答案吧……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赛季?】
两个字来回答:没错!过去面对强敌时,小球队往往也会采取收缩防守的战术;但本赛季,强队对于比赛的控制程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我们先从最直观的控球率说起。2017/18赛季的英超联赛尚在进行中,但一方占据至少70%控球率的场次却已经超过2016/17整个赛季(36次)。Opta从2003/04赛季开始收集英超数据,过往任何一个赛季里都没有出现过本赛季的这种情况——事实上,从2003/04赛季一直到2008/09赛季,这6个赛季里,这种一方握有至少70%控球率的比赛也只出现过39场而已。
本赛季英超里,一方控球率至少达到75%的场次(15场)则是自2003/04赛季起后10个赛季(截至到2012/13赛季)的总数之和。过去出现最多这类比赛的赛季是2014/15赛季,总共出现7场——尚不及本赛季的一半。考虑到本赛季的英超刚刚进行23轮,按照这种趋势下来,这项数据有可能会比单赛季的历史纪录高出3倍!
英超联赛高控球率场次数据(自2003/04赛季起)
如果统计“big6 vs 非big6”的比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本赛季里,平均每场的控球率为“65.1%-34.9%”;而两个赛季前,也就是2015/16赛季,双方的平均控球率为“60%-40%”;4个赛季之前,则为“58.3%-41.7%”。
最近5个赛季,“big6 vs 非big6”比赛的场均控球率
当然,控球率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另一个便于检验比赛激烈程度的指标是“射正差”(shot on target differential)——就是把两队射正球门次数相减后所得到的差值。统计2017/18赛季里“big6 vs 非big6”比赛的射正差,我们仿佛又直接看到了一场场完全“一边倒”的比赛。
西蒙-格利夫,Gracenote体育公司的数据分析主管,就曾通过Twitter提醒笔者注意:从2009/10赛季(也就是曼城正式跻身“big6”的赛季)开始,一直到上赛季结束,在“big6 vs 非big6”的比赛里,双方射正差值始终在2.08次/场-3.13次/场之间浮动;然而本赛季,这项数据却飙升至4.13次/场。
在这类比赛(big6 vs 非big6)里,big6球队平均每场可以完成6.54次射正——比2011/12赛季的历史最高值(6.50次)还多;与此同时,在这类比赛中,非big6球队的攻击效率,反而跌至了历史最低点。从2009/10赛季开始,一直到2015/16赛季为止,非big6球队的射正次数还算比较稳定,基本在3.37次/场-3.89次/场之间轻微摆动。然而从上赛季开始,这项数据却降至2.93次/场;本赛季,数据又继续萎缩,低至2.41次/场。
过去9个赛季英超,“big6 vs 非big6”比赛的射正差
【都是曼城造成的?】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曼城确实在本赛季已经贡献了10场占据至少75%控球率的比赛,以及15场占据至少70%控球率的比赛。但如果排除掉这些比赛,我们依然还能看到5场或23场“一边倒”的比赛。哪怕只统计(除曼城外)剩余这些比赛,它们也已超越过往赛季的数据。
自2003/04赛季起,英超高控球率场次数据(最后一行为本赛季除曼城外的场次)
再来看看射正差(由Gracenote体育公司提供的数据),我们就能更容易看出这“并不都是曼城的错”。如果把曼城涉及的数据全部排除,“big6 vs 非big6”比赛的射正差会变成3.80次/场——虽然低于真实的4.12次/场,但仍明显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赛季的历史数据。
【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一边倒”比赛?】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答案:
a) 受伯恩利的影响
至少从某方面来看,本赛季英超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一边倒”的比赛,一部分原因在于伯恩利的成功起到了示范效应。
去年10月,《泰晤士报》的一篇专栏文章就曾指出,伯恩利本赛季取得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防守方式。肖恩-戴奇的球队会后撤很深,忽略控球率,不经常朝持球者施压,主动放弃一些射门机会,在防守时倾向于实施类似于“舍身堵枪眼”的最后一搏……
没错,伯恩利正在经历一个伟大赛季,暂时在积分榜上高居第7位。而且他们还是本赛季与big6交锋战绩最棒的非big6球队,8场比赛拿到了6个积分。正因如此,戴奇的战术才会开始被其他同行模仿,我们才会看到有那么多的球队在比赛中会不顾一切地摆出“铁桶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想要模仿伯恩利也绝非一件易事,它的容错率相当低——正因如此,伯恩利的成功才是难以直接“复制粘贴”的。
戴奇的伯恩利引领了一种对抗强队的潮流?
b) 积分榜中游集团崩溃
过去的英超联赛中,经常会出现三个泾渭分明的集团:六大豪门、中游集团和保级方阵。通常情况下,在非big6球队中,像埃弗顿、斯托克城、南安普顿和莱斯特城这些身居中游的队伍,又是其中最强的。
然而本赛季里,中游集团似乎集体崩溃了。埃弗顿、莱斯特城和斯托克城在经历糟糕的联赛开局之后,各自都炒掉了主教练,而南安普顿的帅位照目前这个趋势来看也难言太平。埃弗顿目前在积分榜上排名第9位,“太妃糖”距离暂列积分榜第6位的阿森纳12分之多,但却只高出降级区7分。过往5个赛季英超联赛进行到第22轮时,排名第9和第10的球队所获得的总分数分别是56分、61分、59分、55分和59分;而本赛季,这组数字则缩减为53分。这证明英超中游集团的竞争力正在衰弱,能够与big6进行抗衡的球队变得少之又少。
大家习惯把小球队与豪门之间的比赛称为是“大卫vs歌利亚”。而本赛季,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大卫”。
成绩糟糕,科曼难逃下课命运
c) 进攻组织者的变异
笔者相信,这种趋势的出现也跟英超联赛中进攻组织者(playmaker)的属性发生变化有关。几个赛季前,那种善于在中路活动、可以通过传球来穿针引线的“纯10号”是相当吃香的。
然而近期,随着“内锋”的重新复辟,这些传统10号已经被一种更有爆发力的进攻组织者所取代。眼下的英超联赛里,最棒的进攻球员——像德布劳内、萨拉赫、阿里和萨内,不仅具备解锁对手防线的能力,而且还具备极强的跑动能力,甚至可以凭借自身爆发力直接改写比赛结果。
所以,为了避免让这些“变异”的进攻天才们找到更多的可乘之机,中下游球队才会纷纷屯兵于本方半场。
d) 瓜迪奥拉的足球哲学
如果一支球队甘愿把控球率降至25%以下,那么对手的控制率自然就会涨到75%以上。久而久之,实力跟控球率也就产生了一种必然联系——按照这种情况来看,高居联赛榜首的曼城本赛季获得了创纪录的72.2%(暂时高出原纪录7个百分点)控球率,倒也是正常现象。就像乔纳森-威尔逊在《卫报》个人专栏中指出的那样,正是在瓜迪奥拉执教巴萨的那段时期,足球圈才逐渐兴起这股“疯狂掠夺球权”的风潮。
瓜迪奥拉的执教哲学,一定程度影响了足球发展
【“全员死守”管用吗?】
根据本赛季的成绩结果来看,这似乎不太管用。2009/10至2015/16赛季期间,“big6”与“非big6”交锋时的得分率一直都在61%-75%之间。然而最近两个赛季里,big6球队的这项得分率已经飙升至79%。
big6在与非big6对手交锋时的赢球率、输球率和得分率(自2009/10赛季起)
中下游球队在与强敌交锋时,究竟是因为踢得越保守,才导致拿分越少?还是因为自己拿分变少,才会踢得更保守?这又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讨论。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仔细研究本赛季已经进行的这类比赛(big6 vs 非big6),看一看随着控球率的逐渐降低,这些球队的成绩究竟会受到何种影响。
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对于中下游球队而言,在遭遇“big6”时如果能有30%-40%的控球率,他们的得分率是最高的(19.54%);甚至比握有40%-50%控球比率时的得分率(10.34%)更高。需要指出是,一旦他们的控球率跌至30%以下,得分率(13.04%)也随之降低。
非big6遭遇big6球队时,控球率跟得分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