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男人的情怀 于 2013-6-15 21:27 编辑
做“普通人”是一个梦?——虎爸教育笔谈 摘自《我们是这样培养吴韵喆的》 ——罗曼斯琴行 推荐学习材料 我们身边,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如果您——这本书的读者,希望您的孩子成为人群中普通的一个,那么您可以扔掉这本书,它不值得您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我身边有一位家长,每当被问到自己孩子的将来怎样,她挂在嘴边的是“差不多就行。”“快乐就好。”末了还会来一句:“平平淡淡就是真。”我问她:差不多,差多少是多?差多少是少?快乐,什么是快乐?快乐,和北方话里的“傻乐”是不是也差不多?平淡,和平庸,粗俗,乃至庸俗,距离有多远? 为何会有那么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呢? 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世人养儿盼聪明,我因聪明负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平平安安到公卿”。我猜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普通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自己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艰辛。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活的不像自己那么“累”,于是就替孩子做主,要做普通人。现在,除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让家长们疲惫不堪,学校里高度的课业竞争也让孩子们苦不堪言,这时,想让孩子活得轻松一点,不那么累,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是,做普通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之一?“差不多”只要像动物一样活着就可以了?这世界上可曾有过快乐的普通人?快乐的流浪汉除了儿童故事里,哪里还有过?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即使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今天也一定能保持吗?世界正在快速变成一张大网,把每一个人,包括孩子,网在其中。这是数千年以来不曾有过的,更是我们中国的古代书籍中不曾预料到的。 我们是在21世纪里,快速变化的全球时代谈论孩子的培养目标。此时,再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就有问题了。再说,在什么意义上“普通”?我认为衣食住行可以是普通的。精神追求方面,一定不能“普通”!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转入家庭之间教育的竞争,为此中国的很多家庭教育成本巨大,不堪重负。以“做一个普通人”为目标,或许可以避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理失衡,或许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或许可以避免巨大却不知回报几何的经济投入,但是,“做一个普通人”的目标,其实是放弃了任何生活目标。 在“做一个普通人”的幌子下,家长可以轻松找到逃避各种养育责任的理由,孩子可以轻松找到各种逃避学业与生活压力的借口。混混噩噩,没有任何生活目标的生活,将注定是一场巨大灾难。“做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生活状态,不可怕。作为一个父母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太可怕了。成年人可以说:我要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孩子的未来是开放式的,普通人做不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以“做普通人”为目标。知耻而后勇,不满足才能进步。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好的生活。即使做一个普通人,也要“在平凡中有伟大”,也要做一个伟大的“普通人”。 追求个人更好的生活,天经地义,这不一定必然导致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普通”相对的是“特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心灵,气质,观念,趣味,等等,人群中每一个个体的巨大差异显而易见,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普通人”?有谁能举出一个“普通人”的例子呢?他所认识的一个上班族?最最普通的一个企业职员?假使这个人在一个垄断行业的企业上班,他是否还是普通的?如果有一天他被提升,是否就不普通了?拿一分安安稳稳的工资退休,终身不经历职场或宦海沉浮,就是普通了?这样的人,我们身边真的有过吗?多吗? 我只是觉得人和人的差异巨大,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或许,希望孩子做“普通人”根本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幻觉?是为人父母者的思想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另一种表现?不敢做特殊的人,害怕危险,因为特殊的人难以被周遭容纳。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是否一直有着不能容纳异己的“优良传统”? 人,都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能独立地思考。“做普通人”的想法的另一个危险是,让孩子变成没有这两项独立的人——如果没有这两样,仍然还可以被称为“人”的话。 我记得是幼儿园里,吴韵喆观察周围的同学,多次把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比较,回到家后,问这问那。我们感到孩子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识开始不断地成长了。吴韵喆时不时会对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恶行”的原因,或者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的原因感到好奇。有时我会对他说:“他们那样调皮/打架,是因为他们和你不一样。”我还记得我这样说过:“他们可以那样做,你不可以。因为你很特别。”我这样说,基于我的一个基本“信仰”:只有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才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反过来,假使一个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没有区别,那么他就会失去自我。 此后很多年里,我们父子间的很多对话一直按照这个逻辑进行。 例如,6岁吴韵喆开始学习小提琴后不久,就是国庆节长假。假日里,别的孩子可以玩很多很多天,我们只安排了一天时间外出,还是和我一起去某电器厂更换一只坏了的电磁炉。回来的路上,吴韵喆问我为何这个长假和以往的长假不同,没有外出玩儿的时间,而是每天都要练琴,我回答:“你前些天不是说要做小提琴家吗?如果你和别人花一样多的时间在玩儿上面,还会是小提琴家吗?”前不久,一位琴童家长问我:“如何让孩子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和练琴?”我说:“请你告诉他——如果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就努力+刻苦。如果你想过很糟糕的生活,就可以马上放弃学习和练琴。” 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他现在每一天的努力,都可能对他的将来产生影响,因此每一天都是生命力最重要的一天。 避免平庸,可以是一种动力。如果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活着,我们会后悔白来了这个世界一趟。自我约束和进取心来源于一个意识——我和他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