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发表于 2013-6-19 07: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男人的情怀 于 2013-6-19 20:33 编辑

琴童培养的两条原则
                                  罗曼斯琴行 推荐学习材料
       原则,就是做事的依据。基于个人感受和与其他琴童家长的交流,作者在本文中分享两条原则,涉及到琴童培养的总目标和手段,希望家长们一开始就选定正确的方向,并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获得平衡,从而在培养琴童的路上事半功倍。

美育是音乐学习的总目标

       美育是琴童培养的总目标,这是一条最大的原则。把这一点看明白,想清楚,坚持住,琴童家长的心态就能保持平稳,琴童家庭的行驶方向就有保证了。

相比于绘画、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形式,音乐有它的特殊性。在很多情景中,音乐并不具有物质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音乐当作帮助我们净化心灵的过程,而不能寻求音乐教育的物质回报。音乐教育的巨大收益不能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衡量。

       有的家长在学琴之初,就给孩子订下了“几年之内考几级”的目标。这是功利心过重,舍本逐末,学琴的出发点就错了。日后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家长的心态就会严重失衡,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反之,如果把考级和比赛作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家长就可以轻装上阵,对孩子和颜悦色,亲子双方就能在学琴过程中“和平共处”。

       部分家长和孩子急于在比赛中胜出,这种心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赛有交流和选拔的功能,是件好事儿;儿童大多具有好胜心,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超过他人”的好胜心引导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个方向上来。我主张带着欣赏、学习、交流的目的去比赛。了解到其他琴童的学习状况,可以作为自家孩子行进路上的参照系,但不要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毕竟千人千面,比赛无常。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将来以音乐为职业的琴童只占现在的琴童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琴童的现实目标只能是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审美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孩子借助音乐持续不断地感受到优雅、从容、精致,始终被“美”环绕,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同情心、仁慈、高尚的人的概率无疑将增大很多。

       以美育为琴童培养的总目标,仍可以保持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开放性。假使孩子学琴一段时间之后,确实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潜力和学习欲望,家长就可以考虑是否支持孩子走专业道路。人群中,总是有一小部分儿童更适合学习音乐。除非具有相当的知识和经验,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音乐天赋不要过早判断。音乐天赋和家庭遗传之间,不是必然的联系。2010年我们一家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契天音乐学校,校长女士提供了一个数据:该校40%的孩子来自“非音乐家庭”。换言之,具备各方面合适的条件,音乐神童也能从和音乐没有直接关系的家庭里产生。

       家有琴童,也不能完全排斥考级和比赛,毫无目标,走向另一个极端。我接触到的部分中国琴童家长的第一句话经常是“我们不指望孩子学成啥样。” “反正将来也不吃这碗饭。”言外之意,孩子不努力做到更好可以原谅。这些都不可取。 “零期待”、“零任务” 看起来是“低调”和“务实”,但其实和“过高期待”、“过多任务”一样有害,因为它连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力的阶段性目标也一起放弃了——没有任何目标的学习,就好像小舟在大海里随波逐流,“走到哪儿算哪儿”。在没有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儿童潜在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欲望随时有被湮没的危险。

       既不能被世俗的功利和投机所驱使去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能放弃所有目标,居于两者之间的,而且琴童一生始终要追求的,就是美育的目标。最早这个目标可以由家长和老师帮助树立,其后就是孩子自己对自己进行美的教育。

循序渐进

       这是我认为的琴童培养的第二条总原则。

       音乐学习作为美育,或者作为职业,都是人生的一场马拉松,如果一开始就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很快孩子就会受伤,不得不中途退出。虽然强调“童子功”是没错的,但是教学和练习当中都要讲究科学性,要符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

       琴童家长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安排孩子过度练习。过度练习具有短期效果,短期内甚至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付出的长期代价是琴童的学习兴趣下降,即使是学习音乐的好苗子,也可能缩短了艺术生命。国外有专门研究“音乐演奏生理学”的,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见到,很多琴童家长对孩子的身体的保护意识是较为薄弱的。

       这个度怎么掌握?建议家长们精心研究音乐教育,保持敏锐的观察,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感受,对自己孩子的阶段性和偶发性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良好的把握。切勿孩子一说累,家长就给扣上“不能吃苦”、“懒惰”之类的大帽子。孩子不能坚持练琴的原因会很复杂,家长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具体原因,看看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帮助孩子逐个处理。

     “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不排斥“适度提前”的灵活操作。教师可以偶尔地给孩子接触一首较难的(相对于孩子现有能力)曲子——“拔高”一下,这么做,可以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再盖楼”指的是一般性的原则,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边盖楼一边夯基础。”

       循序渐进要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情稳健自信不足的孩子,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先拣容易的地方练起。天性喜欢挑战的孩子,可以适当加快学习新曲目的节奏,拿到一首新曲子,上来就看最难的地方是哪些。将火力集中在这些难点上,即使一些难点暂时攻克不下来,跳过去了,关注力仍然保持着。过些日子再问一遍孩子,还有多少鬼子的碉堡没有端掉?这样一个一个消灭难点,随着难点数量的减少,孩子和家长都会比较有成就感。

       循序渐进不能僵硬理解——教条化,否则就成了“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例如,一首曲子拉到了平均程度的八九十分水平,练习目的可能就基本达到了。这时,就应该考虑更换学习内容。对那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部分,教师和家长应该理解和宽容,而不应苛求完美。

       循序渐进原则的一个具体做法是抓大放小。每个学习阶段必须是主次分明,“循环上升式”的学习。例如,起蒙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技术细节可以相对忽略。甚至练琴时间的长短也不是那么重要。在进阶阶段,良好的演奏习惯需要多多强调,对细节处理的精益求精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再如,乐理知识,在启蒙阶段不用过多强调,带着学就可以。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必须逐渐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学习。教育的艺术在于总是给孩子一个永远他能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苹果”,这样他就永远在跳,永远骄傲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还有很多个“苹果”在等着他。


结 语

      “一口吃不成胖子”,音乐学习更没有捷径。俗话和道理谁都知道,但我们一些家长总是在某些时候急于求成,贪功喜大,一旦琴童培养遭受挫折,一些家长又迅速放弃对孩子的支持。究其原因,除了上文说的过重的功利心驱使之外,还因为家长对音乐学习的规律不够了解,对美缺少尊重,尽管他们可能是在礼仪上尊重老师的。
       琴童家长应该经常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和孩子学音乐是为了什么?我是否已经被眼前迫切想得到的结果蒙住了双眼?我现在所做的,是否是我当初想做的?我出发的时候的轻松心情,是否因为一些事情,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是否应该回到那个快乐的起点——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
       这两年,时有学习音乐的学生涉及恶性事件,让人惋惜。虽然是零星的个案,但这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否正在失去美育——最基本的功能?
       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国琴童家庭能够带着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坚持不懈地去学习音乐,把美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我们孩子的一部分。

全部评论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大泗洪 ( 苏ICP备2023057549号-1|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

GMT+8, 2024-11-26 14:41 , Processed in 0.1529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