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高校中,从文科类院校到综合性大学,都开始普遍出现“阴盛阳衰”现象。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而1995年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却由35.4%升至45.7%,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其中,文科类专业的性别失衡问题更为严重,外语类专业更是“女多男少”的代名词。有人曾用“女生一片、男生一点”来形容高校文科专业的课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基安曾在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透露,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级学生的女生比例达到83%。 性别失衡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难题。有文科专业教师抱怨,在女生过多的班级环境中,教学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课堂讨论,缺少了男性思维和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效果。而更大的问题表现在就业上,女多男少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就业劣势。 据了解,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中,男生的数量却普遍略超过女生,高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维持相对均衡的男女比例。在美国,有的大学会在招生网站上注明我们学校漂亮女生多,很容易找到女朋友。学校希望以此来吸引男生报考。
该帖已经同步到泗洪微博 时尚芭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