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发表于 2013-12-1 0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基本简介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个节日旨在提高公众预防艾滋病的意识。订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

  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之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确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纪念标志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节日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历届主题2011年-2013年

  【2011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

  【2012年】

  与2011年相同,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副标题是“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中国确定的副题是: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

  【2013年】

  与2012年相同,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副标题是“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1988年—2010年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1988年】

  世界一起努力(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主题目的是要求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动,使人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公众人人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以争取最后终止艾滋病流行。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

  “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世界艾滋病这个主题要求从国家这个高度,引起全世界对妇女这些特殊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参与全球与艾滋病作斗活动的必要性。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 the Challenge)

  这个主题的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都要行动起来承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责任。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这个主题要求以社区为中心做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人人都要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而不应将此看作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任务。

  【1993年】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 to Act)

  1989年以后,全世界艾滋病蔓延在加速。人类再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了。特别是那些艾滋病疫情还不是很严重的国家更要分秒必争,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

  【1994年】

  “家庭与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艾滋病的流行。

  【1995年】

  “共享权益,同担责任”(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es)

  在防治艾滋病的斗争中,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要使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能分享防治艾滋病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权获取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有权得到物质帮助;同时,也有责任承担相关的义务,把该国的、本机构的物资和信息资源提供给其它国家和机构分享。

  【1996年】

  “一个世界,一个希望”(One World,One Hope)

  世界艾滋病这一主题的意思是共同努力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向所有其生命受到艾滋病流行侵害的人提供关怀和支持的社会。为了更深入、更持久地在全球开展与艾滋病的斗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改为世界艾滋病运动。此举的目的在于,在推广和规划两个方面取得更实际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成本的效益,并扩大在全世界动员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1997年】

  “艾滋病与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此主题的中心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正生活在一个有艾滋病存在的世界中,他们正在对付的不仅是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正在暴露于艾滋病流行的问题,他们还要对付由这次流行所导致的问题和直到现在还是成人所面临的问题。

  【1998年】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这次运动的目的是动员青少年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并加强对那些受到艾滋病传染和影响的青少年的支持,促进和保护他们的人权。

  【1999年】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活动中,应倾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讨论涉及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性与艾滋病。提倡相互学习,开展成人与儿童/青少年、青少年间、成人之间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消除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爱生命,动员青少年参与到支持艾滋病预防和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海报控制的活动中去。

  【2000年】

  “男士责无旁贷”(Men Make a Difference)

  旨在动员男性在艾滋病防治运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目的是提高男性的警醒意识和突出他们在控制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鼓励男性与艾滋病作斗争将成为最可靠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方法之一.

  【2001年】

  “你我同参与”(I care,and You?)

  【2002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3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4年】

  “关注妇女,抗击艾滋”(Women,Girls,HⅣ and AIDS)

  【2005 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世界艾滋病运动(WAC)选择“遏制艾滋、信守承诺”为其2005到2010年的主题。

  【2006年】

  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艾滋病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主题强调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诺、共同参与,号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

  【2007年】

  12月1日是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

  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艾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Aids”。这个简称的字面意义就是“援助”的意思。

  【2008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9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普遍可及和人权”(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2010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正视艾滋,重视权益,点亮反歧视之光”(Keep the light on HⅣ and human rights)。





该帖已经同步到泗洪微博 更生的微博
全部评论3
紫霞 发表于 2013-12-1 08: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下
让爱作主 发表于 2013-12-1 08: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东东啊
kuafu 发表于 2014-1-20 2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大泗洪 ( 苏ICP备2023057549号-1|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

GMT+8, 2024-12-4 17:00 , Processed in 0.1564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