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字读音辨析
----兼谈关于恢复“倪”姓读音的问题
倪祥平 倪长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姓氏作为炎黄子孙的源远流长的重要符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海内外华人来往越来越密切,寻根问祖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姓氏异读现象必须加强研究,区别对待,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特殊的读音,我们不能捧着本字典,用《通用语言文字法》来对待这一类并不通用的“异读”问题。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常见的姓氏用字异读有:区,Ou音欧;仇Qiu音求;秘,Bi音闭;洗,Xian音显;解,Xi音谢;折,She音舌;单,Shan音善;朴,Piao音瓢;翟,Zhai音宅;查,Zha音渣;万俟,MoQi音磨其;尉迟,YuChi音玉迟,等等。在读音方面,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和不同方言区的差异,许多姓氏汉字在读音方面歧异颇大,随着语言的发展,虽逐渐统一起来,但它违背了历史原貌,我们有理由加以辨析、更正。例如,我们倪姓的“倪”字就是这样。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倪都读“yi”,二声,音同“夷”。在这里我们根据姓从主人的姓氏读音原则,呼吁全世界的族人统一读"yi",并要求国家文字委员会把倪的标准读音更正过来!
王献唐先生在其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曰:“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 。“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他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声之转,炎族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转字改判若不相涉。……夷邾二字同纽同转之谊。书邾、书夷实出一源,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国本为夷国,以国名证族名,所以为夷之故,思过半矣”。 “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也就是说,“凡东方人民悉呼为夷”,故又称为东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这也佐证了倪氏与东夷之一脉相承。从发音上看,夷族之“夷”与“倪或郳”和“人”,读音相通或相转;况且,在倪姓的发源地---山东滕州相传几千年的方言土语中却读为“Yi(二声),夷”,在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安徽、陕西、山西等全国绝大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读的。为什么全国这么多的倪姓族人把“倪”读做“yi”(二声,音同”夷”)呢?如果是地方口音的误传,不可能不同支、系、派,不同地域的族人也同样读yi。
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山东枣庄东江郳(小邾)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兒”(兒庆鬲)。各种考古资料证明,“倪”作为姓氏用字来历是由“人”到“夷”(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其实,夷字就是持弓箭的人),再到“兒”,再到“郳”,最后到“倪”的。既然倪是由“人”、“夷”和“兒”字转化而来,“兒”的古音是yi,倪的古音也应该是yi 了。
但是,为何大部分人为何读为“ni”呢?如著名的文字学者,《唐诗选》的编辑者马茂元先生认为兒应读ni的理由是,唐诗“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麟兒。……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兒”,他认为这首诗的韵脚是“i”,由此推出“兒”的读音韵脚是“i”。马元茂先生可能知道“倪”是由“兒”转化而来的。既然现在“倪”的标准读音为ni,“兒”的古音可能就是ni,正好韵脚是“i”,符合唐诗的压韵规则。
还有一首唐诗: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兒。
这首诗的韵脚也是"i",期和兒押韵。
看来马先生不知道“倪”作为姓氏时,在很多地方的乡音里都读“yi”。其实,读“yi ”也一样押韵"i"。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兒”和“倪”的古音就是“yi”!最少在唐朝以前,是读“yi”!
上文提到“兒”和“倪”在古音的转变中,经过了几次变化。那么最初它们同音的时候,两个字都怎么读呢?它们的读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的呢?这两个字的读音的转变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要搞清楚“倪”做姓氏用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就必须弄清楚汉语发音变化的三个时期。
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春秋以前;②春秋战国时期;③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其实,很多字的读音的转变,并不完全遵循上古、中古和近代这三个时期的绝对时间标准。有的字的读音转变时间与这三个音代是一致的,有的时间上有若干年的差异,有的从来就没有变化过,或者变化的次数更多、或者更少。在汉语音变的漫长年代中,什么可能都会发生。战争、民族的融合、生产生活的需要、政府的规范等等,很多因素导致了字音的变化。
我们先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看看在汉代的时候,“倪”和“兒”的读音是怎么样的?
该文中注:“兒”的读音为“汝夷切”。先看韵母,与“夷”的韵母相同。“夷”的注音是“弋支切”,与“支”的韵母相同。“支”的注音是“章夷切”,又回到了“夷”。可见,在上古时期,“兒”的韵母肯定是现在汉语拼音的”i”。再看声母,应该是与“汝”的声母相同。在该文中,“汝”的注音是“人渚切”,与“人”的声母相同。“人”的注音是“如邻切”,与“如”的声母相同。“如”的注音是“人诸切”,又回到了“人”。上古时期的“人”的韵母是”in”,不是现在的”en”,那它的声母是什么呢?语言学家高汉本先生有“ien”的说法,接近于现在汉语拼音的“yin”。山东半岛、湖南和东北人现在还把“人”读作“银”,这就是中古时期“人”的读音的一个例证。综合上述,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时期的“兒”的读音就是“yi”。
再来看“倪”在该文中的注音:“五鸡切”。韵母与“鸡”相同,“鸡”的读音是没有变化的,一直是“见齐切”。所以,“倪”的韵母,我们至今也没有歧义,肯定是“i”了。关键的是声母的读音变化!该文中“五”的注音是“疑古切”,与“疑”得声母相同。“疑”的注音是“语其切”,和“语”的声母相同。“语”的注音是“疑鱼切”,又回到了“疑”。可见,“倪”在上古时期,它的读音的确是“yi”。
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兒”和“倪”的读音都是“yi”,他们还没有分手。包括使用意义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譬如,汉代的倪宽和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倪良,很多史籍上就写作兒宽和兒良。更早的商代末期的古鱼国国君殉葬的倪姓妃子,在宝鸡出土的其墓葬中发掘的青铜器上的甲骨文就写做兒。
再来看看“兒”和“倪”的读音,是什么时候分手的。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唐诗里的“兒”按韵律来说,韵母应该是“i”。马茂元先生说应该读“ni”。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兒”和“倪”从来就没有读过“ni”。按上古音读“yi”就解决了韵脚的问题。
查何九盈先生的《上古音》一书,“倪”的注音是“疑齐切”,“兒”的注音是“疑齐切”,这本书也说他们的读音是相同的,都是“yi”。这个时候它们还确切的没有分手。查李新魁先生的《中古音》一书,“倪”的注音是“疑齐切”,还是读“yi”。这时,“兒”的注音变成了“日支切”,就是“ri”。也就是说,在中古时期,它们开始分手了。但是,“兒”的读音还不是现在的这个“er”,不过,已经很接近了。据我所知,福建和广东方言里,“兒”的读音都是“yi”二声,音同“夷”。大家都知道广东和福建的方言保留了唐朝以前的官话读音,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因此,可以推断,最晚在唐朝以前,兒和倪都是念"yi"。后来两个字分开使用后,兒转音成了“er”。
我们这里暂且不管“兒”分手后的读音怎么变化。反正,“倪”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一直就是读“yi”!近代的汉语拼音把它读做“ni”是搞错了!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因为民族融合,纯粹就是政府行为。我想,汉语拼音在规“倪”的读音的时候,为什么会错成“ni”呢?无非就是“端倪”这个词在作怪。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端倪”一词本来是“端(去掉‘立’旁)睨”的假借字,搞到现在,假借字成了真身,原来的写法反而没有人用了。另外一个想法,认为“倪”是形声字,附会霓、猊、睨、鲵等的读音,不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倪”也一样读“ni”。而霓、猊、睨、鲵在上古音里也是读“yi”的,它们现在变音了,我们的“倪”并没有变音,不能因此就以为“倪”的读音也跟他们一起变化了。以“兒”为声旁的还有一个字至今没有变音,仍然读“yi”,那就是“鶃(鸟部)”(见《春秋传》:六鶃退飞。)
同胞们,我们到底是姓“yi”还是姓“ni”,祖宗已经告诉我们了,父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还有什么怀疑的吗?近代汉语拼音才50年的历史,怎么能够把这个错误强加给我们倪氏子孙万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