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即爱瞎琢磨,想起“腾”与“滕”外形极似,正如“嵇”与“稽”,料想都不是简单的左形右声或右形左声,而是声旁畸大居左上,形旁偏小藏一隅。但“腾”等声旁该如何称呼,来历是什么呢?还是值得一探究竟。
在汉典网输入“腾”字,答案立马揭晓:
腾(騰) téng,形声。从马,朕( zhèn)声。本义:马奔腾。
同理,“滕”字释义为:
滕téng,形声。从水,朕( zhèn)声。本义:水向上腾涌。
这下明白了,此二字共有的声旁就是“朕”。但“朕”为前鼻音,而“腾”等为后鼻音,个中原因尚不得知,且待以后请教方家。这里先简单地谈谈“朕”的来龙去脉。
从“朕”的甲骨文造型可知,该字由四个构件组成,左边是“舟”,右边上部是一条线,下部是两只手。由此会意,大致可以理解为木匠用双手将船板合紧,船缝渐小。而其释义恰为:
朕 zhèn,缝隙。“舟之缝理曰朕。”——戴震《考工记图·函人注》“视其朕,欲其直也。”——《周礼·考工记》
后世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道缝隙极可能成为整个船体倾覆征兆,故此,“朕”有了引申义“征兆”。后又因缝隙象征见识短浅、德衰祚薄,所以被用来作为自己的谦称,因此又有了“我”“我的”义项,草民皆可用。延到始皇开国,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直至民国而止。本已是个死字,不料近来许多年轻人顾名思义,“月”“关”,一与“月光”相似,二可理解为月底时钱已花光,算是一关,于是用来作为“月光族”的自称。
以“朕”为声旁的字还有一些,这里一并列出:誊,縢,幐,,螣,塍,胜,媵,黱。诸字详解附于后。
誊(謄)téng,照原稿抄写清楚。謄,迻(移)书也。从言,朕声。——《说文》。
縢téng,形声。从糸( mì),朕( zhèn)声。本义:缠束。(“糸”就是简化后的绞丝旁。)
幐téng, 1. 古代人佩带的香囊。2. 指袋子:“以~盛粮”。
téng ,1.〔鱼〕体呈长锥形,头宽大而平扁,口大,下颔突出,栖息在浅海底层。 2.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阴,……多鱼,状如鳜,居逵,苍文赤尾。”
螣téng,神蛇也。从虫朕声。
塍chéng,形声。从土,朕( zhèn)声。本义:田间的土埂。
胜(勝)shèng,形声。从力,朕( 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媵yìng,形声。从女,朕( zhèn)声。本义:指随嫁,陪送出嫁。
黱dài古同“黛”。《说文》:画眉也。从黑朕声。(此字为何从téng演化到dài,我查了许多辞典,都没说出所以然来。)
单看“誊”字,与“卷”“券”等似为一家,若按“秀才认字读半边”操作,就糗大了。而看“謄”字则易将之于“腾”等类推联想,算是找到本源了。再看“胜”字,算什么构造?似乎是形声,其实“月”与此字本义没有丝毫关系。如果沿用繁体则不同,以“力”取胜,一看便知。由此可知,汉字的简化,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大阉割,完全可以再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