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发表于 2012-8-21 2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中国今天严格地说我没有看到什么教育,也没有发现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校,那些名之为教育的我以为只能算是奴化的工具,当然这奴化包括政治奴化与科技奴化,而名之为学校的我以为叫考试训练场更准确。当社会灾难接踵而至时(如马加爵等恶性犯罪),我们是否该到了深刻检讨教育的得失时候了?

追问教育的本质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肩负着两大使命:其一是种群的延续,其二是文明的传承。

文明传承的载体是教育,而教育所传承的文明就其实质而言可分三个方面:其一是人对自身(包括种类与个体)的认识。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正确个体观的确立,这其中主要体现于自我权利与义务观的产生与发展;其二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自然社会的认识,对其规律性,客观性的总结,这些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其三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三方面应该说都是人类发展所累积的宝贵文明。这三方面的文明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都是通过教育实现代代传承的,但这文明的三方面就其对人类的作用地位而言是有区别的。应该说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尤其人类对自身个体的认识,即正确权利与义务观的觉醒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历程的主轨,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主要是一部自我意识,尤其是个体权利与义务观觉醒与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的文明应该是一切文明的核心,而一切其他方面的文明是围绕人的文明而展开并服务于人的文明的。所以,文明的三个方面,应该是以人的文明,即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正确权利与义务观确立为基础、根本与核心,科学与技能都是服务于人的文明的,从某种意义而言,离开人的文明,科学与技能甚至无以成为文明。从古至今,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战胜自然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因人的不文明而导致深重灾难的事实也不胜枚举,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惨烈能说没有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参与吗?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明,文明的核心是人自身的文明。人自身文明的标志是个体正确权利与义务观的确立与践行,所以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人的正确权利与义务观的培养,其次才是科学与技术的传授。

反思半个多世纪来的教育得失

反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大际走过三个时期。早期(1949年-1957年)为待兴与迷茫期。这期间是共产党建政之初,百废待兴,一切在探索重塑的时期,教育也就基本处于沿袭前例基础下的观望阶段;中期(1957年-1976年)为政治教化时期。随着反右“阳谋”的展开,到文化大革命批“白专”路线,倡“白卷”英雄,事实上实现以政治的标准来裁剪教育的本性,使教育全面政治化从而完全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目的;后期(1976年-现在)为科技工具期。随着“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教育走向了科技工具化时期。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型人才,实现着教育传承文明中的第二方面。这种大量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弥补了我国科技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追赶了世界科技的进步,然而对人的教育,即对人的文明的培养,尤其对人正确权利与义务观的培养严重缺失,导致大量科技人才人文理念的空白,从而出现科技人才的工具化及与现代文明的背逆化。多年来学校的唯考试制而训练出的考试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已体现出远不适应全面服务社会协调持续发展需要的状况,今天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从生,发展严重失衡就是明证。教育在此现实面前是难逃其责的!

教改的根本与枝节

今天的“教改”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从民办学校的产生,到减负的呼声,到学分制的推行,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实践创新等等。改革的措施不可谓不多,改革的雷声也不可谓不大,并且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取得过一些成效。然而,我总觉得这些改革是教育技术层面的改革,没有触及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还是服务于人的?这些事关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依然没有进入教改研究的视野,没有成为学界广泛公开探讨的领域,然而我以为教育在没有回归到自身本质时,一切的教改终归要流于形式。教育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如果错位了,相应而产生的社会灾难(如马加爵式的犯罪)必会接踵而至,文明社会因缺乏教育对个体文明培植的基础而成为镜花水月。

教育与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的基础是个体人的文明,外在的高楼大厦,航海、航天,这一切只能是文明的衍生体,是服务于人的,而这一切绝不是文明自身,因为它的野蛮性的可怕,远不逊于其作为文明性的可亲。并且一切文明的外化物可为人产生,也可为人毁灭,唯有人的文明,才会保全外在的文明,或确保文明成其为文明,而不是相反。教育无疑肩负着造化文明社会根基——个体文明的使命。

公办与民办

在中国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除了投资人、管理者的差别,没有教育实质性的不同。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程,一样的进度,一样的考试,与一样的目的??升学、拿文凭。学生除了在交费上感到差别,就不会有更多差别的联想。

从中国近二十年来民办校的发展情况看,民办校大际走过争牌子,争名份,争饭碗的几个阶段。争牌子时期,教育属于卖方市场时期,只要通过关系拿到一块牌子就可坐等收钱,此时的民办校起着给公办校分忧解难的角色;争名份时期教育已转向品牌化与民办校的法律上国民待遇化时期,这时教育已进入优劣分化期,部分学校面临淘汰,公办校与民办校共同为各自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而努力;争饭碗时期教育基本进入市场紧张,生源缺乏时期,公办校的扩招与“名校办民校”的推广,大量民办校面临倒闭,生存成为民办校的第一任务。从民办校发展历史可见,中国近二十年民办与公办的教育不是个教育本质变革的问题而是市场供需变化的问题,面对教育的本质无论民办校与公办校都是背逆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几次教育工作会上,居然听到有些民办学校的校长因为生源问题而埋怨公办校不该扩招或名校办民校挤占了生源市场,使民办校生存恶化,并有人提出民办校联合起来要求政府出台政策限制公办校扩张,下计划,划区域,给民办校招生。这些论调粗听似乎有理,细想起来却是完全背离市场原则,企图通过行政干预回到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根本就缺乏现代竞争意识,不从教育的改良入手,想法提供学生多方的需要,而是埋怨别人的参与争夺市场,进而寻求政府来分割市场,这是多么荒谬的事。

国际化教育

“国际化教育”现在很时髦了,近年中国民办教育往国际化转,已成了一种时尚。一切时尚都有其土壤,中国民办校的国际化也自然有其产生的条件。

从其背景而言,中国入世,世界一体化加强,教育在逐步放开,客观上提供了办国际化学校的条件。

从市场而言,中国有许多有钱人家的子弟。通过国内考试制难实现大学梦,通过国际化学校一般可直接出国留学,从出口转内销式完成大学梦,并在国内求得发展。

从民办校办国际化学校动机而言,一可逃避国内升学考试压力,二可打破地域限制生源状况,因国际化后可向全国招生,也可招国外学生,三可提高收费档次,一个进入国际化学习的学生,一年费用一般在五万以上。

说实在的,从目前国内国际化学校现状看,我看不出什么国际化的实质,我认为语言的不同可能不是国际化的标志,国际化更多应体现在国际教育理念上,然而目前中国国际化学校却正好相反,把用汉语之外的语言教学当作了国际化的主要甚至全部而抛却了国外教育理念的精髓——明确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培养独立的人格,养成自由的思想!

面对中国教育纷呈的各种现象,我实在看不到教育本质的回归。无论公办校,民办校,乃至近年来的国际化,一切都没有追寻教育本质的迹象,因而也肯定看不到教育真正复兴的希望,更勿庸说肩负起文明社会奠基的使命了。中国教育何时才能真正回归本质,使教育真正成为教育而不是工具,使学校真正成为学校,而不是商场或考试训练场?我期待着!

全部评论3
青竹 发表于 2012-8-21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私地吻 发表于 2012-8-22 07: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要顶啊
寒山拾得 发表于 2012-8-22 0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办大多官僚,民办大多死揪,怎样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自然与快乐,要做的事太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大泗洪 ( 苏ICP备2023057549号-1|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

GMT+8, 2024-11-22 10:36 , Processed in 0.1503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